国家
联系我们
病例分享:使用FrebleTM中间导管和Perfiller®可膨胀栓塞线圈系统治疗颅内解剖动脉瘤

病例分享:使用FrebleTM中间导管和Perfiller®可膨胀栓塞线圈系统治疗颅内解剖动脉瘤

微信图片_20211126155252.jpg


位置:颅内动脉瘤(IDA),椎动脉V4段

手术: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

特点:通过性好,支撑性能稳定,线圈体柔软

患者信息

•女性,55岁。


术前影像学

•DSA结果:术前血管造影显示椎动脉狭窄,椎动脉V4段不规则动脉瘤。


图片1.png


过程

•首先,外科医生将中间导管“勉强”放置到位,过程很顺利。在6F TJWY型FrebleTM中间导管的稳定支撑下,他们将球囊送至原位并预扩张。然后,在支架的帮助下,他们推动TJWY Perfiller®2 mm×6 cm-3D可膨胀线圈形成一个篮子。


图片2.png


•在篮子成形后,医生继续用Perfiller填充篮子®1.5mm×3.0cm-3D,最后用Perfiller关篮®1.0毫米×2.0 cm-3d。


图片3.png


手术后

•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栓塞密集,无造影剂残留。手术完美地结束了。术者反映中间导管通过性好,支撑性能稳定;可膨胀线圈可顺利推进,线圈本体柔软。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需要个体化的手术策略。对于IDA患者,由于动脉极为曲折、变长、扩张,难以放置微导管并进行准确的手术。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顺畅稳定的颅内导管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图片4.png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on动脉瘤,IDA)是指颅内动脉内膜与中膜之间、中膜与外膜之间发生的病理性夹层,导致动脉壁膨大,动脉瘤扩张病变(1 - 3).IDA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多见于青年人和中年人,是中风的重要诱因之一。IDA多发于椎动脉,其次为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该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与病变血管壁的病理损伤模式和管腔模式密切相关[4]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支架辅助线圈栓塞已成为血管内治疗IDA的重要手段。理论上,它既能闭塞IDA,又能维持荷瘤动脉的通畅。许多文献报道表明支架辅助线圈栓塞可用于治疗IDA,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该方法仍存在术后出血和复发的风险,其疗效仍需长期临床观察(5 - 6).支架放置治疗IDA的原理是支架的放置减慢甚至改变动脉瘤腔内的血流,促进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同时,支架的径向支撑力压缩心内膜皮瓣附着于血管壁,闭塞IDA,促进内皮细胞修复,实现解剖愈合[7]


华体会全站hthcom华体会乐普医疗——天王医卫推出了Freble 5F、6F两个系列TM中间导管。其中6F管腔直径达到0.072”,是目前中间导管中最大的管腔直径。更大的内腔直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器件的兼容性,为后续的双系统甚至多系统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FrebleTM中级导管提供多达18种规格和型号,为诊所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无论是5F系列还是6F系列,鼻尖有直型和25°预成型两种形状,使外科医生在临床上面对血管曲折时,可以选择更安全、更方便、更光滑的形状。


image.png


微信图片_20211126160629.png


TJWY Perfiller®聚合物长丝膨胀线圈包括复合型(3D)和螺旋型(2D)。聚合物灯丝遇水膨胀,可有效增加栓塞密度,立即达到密集栓塞的效果。此外,聚合物灯丝的膨胀可以有效增加线圈本体的稳定性,避免因血流冲击而造成线圈整体受压,从而为动脉瘤颈部提供更持久的保护,避免“狗耳症”,有效降低长期复发率。



图片5.png


聚合物长丝遇水膨胀后,小于线圈的一级螺旋直径。它的使用过程不受时间限制。它不会挤压邻近的线圈和动脉瘤壁。它只会扩展到有缝隙的地方。它不会过度扩张导致动脉瘤破裂。


全新的推送系统使推杆传递力更加精准,推送过程更加轻松流畅。




图片6.png


欲了解更多乐普神经介入解决方案,请访问:华体会全站https://en.华体会全站lepumedical.com/products/neurointerventional-products/


引用:

[1]张晓燕,王晓燕,张晓燕0,等。Intracranialartery解剖研究[J]。中华神经神经杂志,2014,21(6):820-826。DOI: 10。1 11 I/ene。12384.

[2]水谷T。颅内动脉夹层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14(4):1037-1044。DOI: 10。3171/2010。9.JNSI0668。

[3]安世寿,金永明,苏志伟,等。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J]。中国放射学杂志,2012,26(1):457 - 457。DOI: 10。1148 / radi01。12112331.

[4]水谷T,三木Y,小岛,等。脑梭状动脉瘤的诊断与诊断[J]。神经外科杂志,1999,45(2):253-259;讨论259 - 260。

[5]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干预专家委员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干预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委员会颅内动脉夹层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11):1085-1094。DOI:10.3760 / ema.j。石头。1001 - 2346。2016.11.003.

[6]张勇,吕明,赵oc,等。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观察[J]。印度神经学杂志,2016,64增刊:5261美元。DOI: 10。4103/1D028_3886。178043.

[7]王志强,王志强,等。支架辅助血管内重建修复颅内梭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瘤的临床观察[J]。中风200839(12): 3288-3296。Doi: 10。1161 /STROKEAHA。107.512996.